close

5月16日,炳靈寺石窟景區內,工人們正攀爬在岩體上進行加固作業。據悉,2014年4月該所啟動了危岩體治理保護項目,對炳靈寺石窟文物保護區內的姊妹峰及環形道路兩側分佈的危岩體進行加固,並對172窟的滲水點進行治理;清理大寺溝的淤積泥沙。該項目總投資600多萬元人民幣,將�
  中新網蘭州5月17日電 (記者 丁思 甄馥睿)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曹學文16日向記者介紹,2014年4月,該所啟動了危岩體治理保護項目,對炳靈寺石窟文物保護區內的姊妹峰及環形道路兩側分佈的危岩體進行加固,對將脫落的、潛在的危岩體用錨桿、錨索加固;並對172窟的滲水點進行治理;清理大寺溝的淤積泥沙。該項目總投資600多萬元人民幣,將於2014年年底結束。
  “炳靈”,是藏語“十萬佛”的音譯,意譯相當於漢語的“千佛山”、“萬佛洞”。炳靈寺石窟正式營建始於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現存窟龕183個,共計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分佈在大寺溝西岸長約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2013年,炳靈寺石窟入選中國國家文物局最終確定的絲綢之路首批跨國申報世界遺產名單。
  與甘肅炳靈寺石窟相伴20餘年的曹學文,對該地每一個洞窟“如數家珍”。侃侃而談的神情中,曹學文透露出對炳靈寺現今處境的“擔憂”:泥沙淤積,岩體開裂,壁畫風化、起痂、脫落嚴重,遭受病蟲害等眾多威脅。
  16日,炳靈寺石窟景區內,工人們正攀爬在岩體上進行加固作業。沿著小道,高聳陡峭於兩側的岩體撲面而來,形似屋檐的岩層伸出,讓人在感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對沿途的“飛石”多了一份忐忑。
  曹學文說,炳靈寺石窟所處的紅砂岩容易開鑿雕刻,當年工匠便是利用懸崖的天然凹凸,修建了大量的佛教洞窟;但這種岩層卻耐不住風化和潮濕,經過風吹日曬,危岩體比較多,偶爾掉落碎石,嚴重處還發生過塌方,將過道的欄桿砸斷。
  炳靈寺兩側景區中間有一條河道,與黃河劉家峽水庫相接。站在連接兩側景區的石橋向下俯瞰,黃河水褪去後留下的泥沙沉積,部分地段泥沙淤積的高度已經蓋過了部分洞窟的高度。“泥沙中攜帶的水分使勁兒地向洞窟內滲透,加速了洞窟內的潮濕、風化”,曹學文說。
  曹學文說,泥沙淤積已經是該地面臨的最為嚴重的問題,每年11月份該所要組織實施泥沙清理工作,每年挖掉4000立方米的泥沙,“剛剛清理完畢的泥沙,一場暴雨又將攜帶來新的泥沙;而清理的太多,黃河水就會倒灌進入景區,清理得太少,又解決不了問題”。
  同時,沿途的窟龕歷經千年,因褪色、風化、煙熏顯得暗淡許多,泥塑佛像更是四肢不全,嚴重者面容模糊立體感全無,只能讓人遙想昔日的輝煌。
  曹學文說,泥沙淤積加重了空氣中的濕度,加速壁畫的破損程度;此外,當地病蟲害問題也十分突出,“鳥兒在裸露的佛像上留下糞便也是常有的事情,佛像的面部也因此慘遭鳥爪的侵襲”。
  曹學文說,劉家峽水庫的修建不僅改變了局地的小氣候,所產生的泥沙淤積問題也日益嚴重,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社會關註,以保護該藝術瑰寶;對於壁畫的修複,建議需要多領域相關專業人員的共同參與和探討。(完)  (原標題:甘肅加固炳靈寺石窟危岩體 清理泥沙治理滲水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59pzqh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